海洋政策、水下文資、海洋文史、海岸聚落
海洋政策
政府為了保護和利用海洋資源而制定的一系列規範和措施。台灣的海洋政策包括《海洋基本法》和《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這些政策為海洋事務提供了指導方向,目標是確保海洋的永續發展,並推動「淨海、知海、近海及進海」四大內涵工作。
水下文資
指週期性或連續性位於水下,具歷史、文化、考古、藝術或科學價值,並與人類生活有關之資產,包括場址、結構物、人類遺骸、船舶、航空器及史前物件等,並包括其周遭之考古脈絡及自然脈絡。
海洋文史
人類在與海洋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包括航海、捕魚、探險等活動。這種文化具有流動性、開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主題包含航運、貿易及港市研究、海洋文化交流等,人類利用海洋進行交流與互動的歷史研究。
海岸聚落
位於海岸線附近的居民區,這些區域的發展與海岸地形和環境密切相關。台灣的海岸聚落多樣且豐富,隨著人口遷徙和產業發展,這些聚落也在不斷演變。海岸聚落的永續發展需要整合社會、文化和環境資源,並推動地方產業的發展。
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及保育、海洋生物技術
海洋生物多樣性
探索各類型海洋生態系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基因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海洋生物多樣性為了解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的關鍵資訊。臺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水域,東側有溫暖的熱帶洋流黑潮主流經過,洄游魚類資源豐碩,鯨豚資源也相當豐富,讓我們認識臺灣周邊海域鯨豚生態與共同保育鯨豚。
海洋生態及保育
海洋生態及保育涉及海洋生物與生態系統調查與保育之研究及技術推廣,也包括酸化、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對海洋生物影響之研究,以及透過永續的方式管理及保護海洋與海岸生態。過往中國抽砂船在馬祖周邊海域抽砂,破壞了海床地形及造成民生與海洋生態衝擊,讓我們一同了解馬祖海域受抽砂影響及近年生態監測成果。
海洋生物技術
海洋生物技術利用海洋生物及其衍生物進行技術開發和應用,近年來「藍碳」已成為新興熱門討論焦點,尤其是藍碳負碳技術開發。此外,探索海洋微生物遺傳多樣性及其應用,也是國際上熱門的海洋科研議題。
海洋能探勘與開發、海洋遙測與應用、海洋氣候變遷、船艦設計與試驗
海洋能探勘與開發
海洋能探勘與開發包括開發海洋中的能源資源,如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以提供可再生能源。
海洋遙測與應用
遠端監測海洋環境變化或動態之技術發展(包括星載、機載、艦載、陸基和無人載具)及其在海洋事務相關議題之應用。
海洋氣候變遷
透過海洋觀測、模式模擬以及地質與生物指標研究,深入探討氣候變遷對海洋動力與環境變化特性的影響,為理解地球氣候系統的長期演變以及未來可能的調適及韌性作為。
船艦設計與試驗
船艦設計與試驗涉及設計和測試各類船舶,以提高其性能和安全性,滿足不同用途的需求。
海洋地質資源及災害、海洋及近岸水文觀測與模擬、海洋水質及污染、海洋大數據應用
海洋地質資源及災害
海洋地質資源及災害研究海洋中的地質資源,如礦物和油氣,以及海洋地質災害,如海嘯和地震。
海洋及近岸水文觀測與模擬
海洋及近岸水文觀測與模擬涉及監測和模擬海洋和近岸水域的水文動態,以支持科學研究和資源管理。
海洋水質及污染
海洋水質及污染研究海洋水質狀況及其污染源,並採取措施減少污染,保護海洋環境。
海洋大數據應用
海洋大數據應用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和處理海量的海洋數據,以支持科學研究、資源管理和決策制定。